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佛光山南屏別院探討佛教與動物 關懷生命教育
2020-11-01
白居易詩:「誰道群生性命微,一般骨肉一般皮。勸君莫打枝頭鳥,子在巢中望母歸。」這是文人的動物觀,那麼佛教如何看待動物呢?佛光山南屏別院10月31日禮請佛光出版社社長滿觀法師、如道法師、佛光緣美術館高雄館主任有泉法師,在義工講習會中解說「佛教與動物」,並導讀《淨地菩提子-佛光山動物之美》一書。讓400多位義工對「眾生平等」有更深層的理解。
滿觀法師強調:「佛教是重視生態保育,關懷生命教育的宗教」。從「眾生平等」的角度,說明佛教對動物的態度是「戒殺護生」及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的「平等觀」。並從各面向分析不當「放生」的弊端,必須以積極的護生,取代弊端叢生的放生形式。
滿觀法師例舉佛陀本生傳中,許多世以動物身來演說佛法。佛門常以動物來象徵教化,如「獅子」、「龍象」、「木魚」等,又有許多以動物為譬喻教化的內容,如「九色鹿」、「割肉餵鷹」、「盲龜浮木」等,可知佛教對動物的重視。滿觀總結出動物也有佛心,情深義重且聰明靈巧,要以慈心慈眼視之,不存殺心。
如道法師是《淨地菩提子-佛光山動物之美》的作者之一,法師用可愛的動物照片,跟大家分享感人的動物故事。像是離別時向金佛下跪落淚的駱駝;在法堂外提醒大眾快開悟而「悟、悟」叫的貓頭鷹;被法師領養,學會說「阿彌陀佛」、「吉祥」的白頭翁。又導讀〈萍水相逢人鳥緣〉等篇章,說明動物也在演說佛法,對動物要給予尊重與包容。
有泉法師分享石窟壁畫中,因貪心與瞋心,導至「一牛斷三命」的故事,以及因貪欲太重,落入畜生道的「鸚鵡摩納和白狗」的故事,勉勵義工們遇事修心,在生活中學習「不比較、不計較;不怨天、不尤人;不侵犯、不推諉;不貪求、不瞋怒;不自卑、不懊喪;不邪見、不妄心」的修持,並能不忘初心,打造出「境界無限、時間無限、心量無限、關懷人生」的佛光品牌,不只求己身成佛道,更發願祝福所有眾生。
滿觀法師強調:「佛教是重視生態保育,關懷生命教育的宗教」。從「眾生平等」的角度,說明佛教對動物的態度是「戒殺護生」及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的「平等觀」。並從各面向分析不當「放生」的弊端,必須以積極的護生,取代弊端叢生的放生形式。
滿觀法師例舉佛陀本生傳中,許多世以動物身來演說佛法。佛門常以動物來象徵教化,如「獅子」、「龍象」、「木魚」等,又有許多以動物為譬喻教化的內容,如「九色鹿」、「割肉餵鷹」、「盲龜浮木」等,可知佛教對動物的重視。滿觀總結出動物也有佛心,情深義重且聰明靈巧,要以慈心慈眼視之,不存殺心。
如道法師是《淨地菩提子-佛光山動物之美》的作者之一,法師用可愛的動物照片,跟大家分享感人的動物故事。像是離別時向金佛下跪落淚的駱駝;在法堂外提醒大眾快開悟而「悟、悟」叫的貓頭鷹;被法師領養,學會說「阿彌陀佛」、「吉祥」的白頭翁。又導讀〈萍水相逢人鳥緣〉等篇章,說明動物也在演說佛法,對動物要給予尊重與包容。
有泉法師分享石窟壁畫中,因貪心與瞋心,導至「一牛斷三命」的故事,以及因貪欲太重,落入畜生道的「鸚鵡摩納和白狗」的故事,勉勵義工們遇事修心,在生活中學習「不比較、不計較;不怨天、不尤人;不侵犯、不推諉;不貪求、不瞋怒;不自卑、不懊喪;不邪見、不妄心」的修持,並能不忘初心,打造出「境界無限、時間無限、心量無限、關懷人生」的佛光品牌,不只求己身成佛道,更發願祝福所有眾生。
最新消息
波士頓中國城慶中秋 佛光人推廣三好四給精神
2025-08-13靈知學會參訪北雪梨佛光緣 學習三好運動
2025-08-13慧慈寺信眾跟著大師辦教育 分享歡喜布施的喜悅
2025-08-13《獻給旅行者365日》贈花蓮捷絲旅 安頓旅人身心
2025-08-13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有情與心識.談情說愛4-2
2025-08-13北區知賓培訓 以佛法慈悲與智慧廣度有緣人
2025-08-12西來大學市集美食、藝文兼備 社區溫馨交流
2025-08-12台北道場香積團十四周年慶 五十道創意素齋喜團圓
2025-08-12印尼蘇北協會第五分會三好動漫繪畫比賽 宣揚三好四給理念
2025-08-12小小演員大智慧 「兒童佛法故事劇場」南屏別院歡樂開演
2025-08-12
相
關
消
息